(續上期)
文化塑造教會
教會無法從文化潮流中排除。舉例,羅馬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會議(1962-1965),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 是全球普世聖公宗主教的一個定期會議,始於1867年)與許多的世界性福音會議皆必須處理21世紀文化的挑戰與變化。無論種族隔離政策、性行為、倫理道德或傳福音的方法,教會勢必受到文化潮流影響。
歷史上有許多對教會教義的譴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關婚前性行為與同性戀的議題。社會基本上拒絕教會的傳統立場是個既定的事實,教會因為接受幾千年以來的標準--支持聖經原則,彷彿對社會的否定顯得軟弱無力。藝術則因為教會的無能為力與之反抗,教會能做的就是為信仰而捍衛自己的價值體系。
即便如此,教會仍被文化裡正在改變的標準引誘著。適應世界的方法開始引入,展開各式各樣的會議與研討會就為了跟上時代變化,好像文化不只支配議程,連開會結果也支配。教會就像以色列民,發現文化不都是中立的;巴力沒有死。
文化有其看不見的力量使教會衰弱。世俗化的影響觸及教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包括:傳福音、教導與敬拜。從性、秘密社團、慈善工作、墮胎、與在學校禱告皆被攻擊,從特定名詞中發現它們的個別立場。從民歌彌撒到福音娛樂,教會很難從與世界的爭吵中停止搖擺。
了解我們的文化 對抗世界
對教會而言,極重要的是要認清他正在對抗什麼。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對手。就運動來說,明智的比賽策略皆根據了解對手的能力與弱點。棒球投手研究他們的「黑色小書」。網球選手觀看他們下一場對手的錄影帶。西洋棋手一絲不苟地研究對手在前一局比賽的表現。了解對立的狀況對有效果的行動來說是必要的。
舊約聖經的先知了解他們面對的處境。先知深切了解他們所處的文化,他們砲火猛烈、大聲疾呼來對抗世人破壞上帝的律法。以賽亞宣告審判將要降臨以色列因為他們犯罪;耶利米警告以色列離棄上帝的結果;瑪拉基提醒回轉的流亡者:上帝不再容忍他們的不順服,像他們祖先一樣。
新約聖經也充滿對文化要小心謹慎的勸告。彼得談到世間的污染與腐敗(彼得後書1-2章),約翰勸戒我們「不要愛世界與世界上的事」(約翰壹書2:15),使徒保羅提醒我們是與「管轄這幽暗世界的」爭戰(以弗所書6:12),並且「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2)。這個彎曲的世界體系悖逆上帝--這是我們的敵人。
為了有效地繼續與文化對抗,我們要像聖經時代的人物,必須了解我們的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時代精神盲目,天真地全部吸取非基督教社會的文化模式,我們的角色與見證就會越來越衰弱。想要對抗信仰崩潰,之前我們就要明白:無論我們相信的、說的、做的、所了解的以及我們的行為都像是未得救的人。我們就像裝配在強大有力的文化巨輪上的小齒輪,作用緩慢、有條理地、冷酷地驅使我們達到世界的要求(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無力抵抗)。我們要預先準備好。「充分了解我們的文化」能把我們從不分青紅皂白就全盤接受的情況下拯救出來。
當代思潮改變
當傳統思想的根基瓦解,取而代之的新思潮與以往非常不同。新思潮散發一股氣息,滲透到整個文化。當它變成虛無主義或新世紀運動產生新轉折的某種形式,教會有責任認清改變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脈動。
我們講到的時代思想的改變並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也不是學者與神學家忽視了,所以讓它發生。著名的Dr. Will Herberg 在1968年說道:「今天的文化變得幾乎無道德、無規範。」 Dr. Allan Bloom 最近也對類似的文化分析提出警告。文化廣泛地吸收假設性的思考,與兩千年前西方社會的已穩固建立的思想在基礎、本質上極度相反。文化主要對法律而言已不再有義務,甚至地位超過法律!
教會的召命
與世界格格不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就是教會的召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要找到安身之處,而是要為了上帝的國度生養後代,上帝對每個人的旨意才能成就。約翰說得好:「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壹書2:15-16)
唯有了解世俗文化的思考,教會才能夠有效地與之戰鬥。那些有問題的前提,許多基督徒也接受的,必須詳加檢視。這些前提充滿了陰險的欺騙,直到它的動機與後果被檢驗後才顯露出來。回溯歷史有助於經由揭露過去,藉以定義現在、成就未來。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有助澄清問題並給教會遠景有智慧與勇氣來行動。若教會要發揮它的潛力,會眾、牧師與音樂家必須有此了解;若不了解世界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教會音樂,音樂事奉無法期望達成使命。以下是幾種主義思想: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我的意見」、「我的看法」、「我認為」、「我感覺」都是個人主義常見的用詞。我們假設:現實只不過是主觀上個人理解的觀點,沒有任何事物是真的—除非我認為它是真的。這樣的思考傾向拒絕了客觀與權威,倫理、道德規範、神學與美學的絕對性都被摒棄。只有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人才容忍權威。
相對主義
在現代文化裡的另一個特徵是糾纏不清的相對主義。因為體系完整建立,相對主義很難覺察。二十世紀的強烈傾向是每一種事物都有多元樣貌,所以無法相信什麼叫做「被排除在外」。相對主義信奉凡事絕對平等,所有的價值體系不管它們彼此之間的觀點是否衝突,一律有效。「對」與「錯」被縮小到不過是不同的意見罷了,這個與那個一樣都是好的。真理並非屹立不動搖,而是可以改變的,是某人一時興起所下的定義。我們頂多能說的是,既然任何事情都會發生,就沒辦法給相對主義下定義。
在道德、美學、倫理學與哲學判斷上,相對主義產生一種索然無味的文化。過度的寬容導致社會失去道德感。在重要議題上社會無法凝聚共識因為缺乏賴以安定穩固的真理,也就是客觀的參考。希特勒迫害猶太人,卻認為那是「他的」真理。 相對主義僅僅把真理當做意見的一種,結果就是氾濫的自我放縱。
物質主義(唯物論)
我們已經變成以消費為目的社會,我們的慾望遠超過需求。購物是全國性的娛樂。廣告工業主要的工作是製造產品的需求以及給予我們大量的產品相關知識。廣告商的假設與行銷手法都令人質疑--拼命推銷,不管實際的需求與消費者的經濟能力,於是囤積物質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認為享受是快樂之最)在二十世紀蔚為風行,認為人就是要滿足自己。人類永不滿足的天性導致狂熱地追求快樂。在我們的文化中能夠滿足享樂主義的就是娛樂,對追求休閒、歡樂、刺激已經扭曲了我們的價值觀,老師們教導學生:職業運動員、電影明星、搖滾巨星都是百萬富翁。賺大錢人生才有價值。娛樂的價值超過知識!
無道德主義—為新文化下定義
我們的文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缺乏絕對的道德標準。今天廣被接受的觀念是沒有律法是上帝給的,所以也沒有犯罪這回事,罪不存在。人為所欲為,沒有責任感,也沒有罪惡感,沒有任何約束力量能攔得住。
現代文化與以前我們檢視的各種觀念有根本上的差異性。它保留了微弱的有神論,但基本上它不要聖經的絕對性。無道德主義的社會是現代文化的事實。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