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文化塑造教會

教會無法從文化潮流中排除。舉例,羅馬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會議(1962-1965),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 是全球普世聖公宗主教的一個定期會議,始於1867年)與許多的世界性福音會議皆必須處理21世紀文化的挑戰與變化。無論種族隔離政策、性行為、倫理道德或傳福音的方法,教會勢必受到文化潮流影響。

歷史上有許多對教會教義的譴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關婚前性行為與同性戀的議題。社會基本上拒絕教會的傳統立場是個既定的事實,教會因為接受幾千年以來的標準--支持聖經原則,彷彿對社會的否定顯得軟弱無力。藝術則因為教會的無能為力與之反抗,教會能做的就是為信仰而捍衛自己的價值體系。

即便如此,教會仍被文化裡正在改變的標準引誘著。適應世界的方法開始引入,展開各式各樣的會議與研討會就為了跟上時代變化,好像文化不只支配議程,連開會結果也支配。教會就像以色列民,發現文化不都是中立的;巴力沒有死。

文化有其看不見的力量使教會衰弱。世俗化的影響觸及教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包括:傳福音、教導與敬拜。從性、秘密社團、慈善工作、墮胎、與在學校禱告皆被攻擊,從特定名詞中發現它們的個別立場。從民歌彌撒到福音娛樂,教會很難從與世界的爭吵中停止搖擺。

了解我們的文化 對抗世界

對教會而言,極重要的是要認清他正在對抗什麼。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對手。就運動來說,明智的比賽策略皆根據了解對手的能力與弱點。棒球投手研究他們的「黑色小書」。網球選手觀看他們下一場對手的錄影帶。西洋棋手一絲不苟地研究對手在前一局比賽的表現。了解對立的狀況對有效果的行動來說是必要的。

舊約聖經的先知了解他們面對的處境。先知深切了解他們所處的文化,他們砲火猛烈、大聲疾呼來對抗世人破壞上帝的律法。以賽亞宣告審判將要降臨以色列因為他們犯罪;耶利米警告以色列離棄上帝的結果;瑪拉基提醒回轉的流亡者:上帝不再容忍他們的不順服,像他們祖先一樣。

新約聖經也充滿對文化要小心謹慎的勸告。彼得談到世間的污染與腐敗(彼得後書1-2章),約翰勸戒我們「不要愛世界與世界上的事」(約翰壹書2:15),使徒保羅提醒我們是與「管轄這幽暗世界的」爭戰(以弗所書6:12),並且「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2)。這個彎曲的世界體系悖逆上帝--這是我們的敵人。

為了有效地繼續與文化對抗,我們要像聖經時代的人物,必須了解我們的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時代精神盲目,天真地全部吸取非基督教社會的文化模式,我們的角色與見證就會越來越衰弱。想要對抗信仰崩潰,之前我們就要明白:無論我們相信的、說的、做的、所了解的以及我們的行為都像是未得救的人。我們就像裝配在強大有力的文化巨輪上的小齒輪,作用緩慢、有條理地、冷酷地驅使我們達到世界的要求(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無力抵抗)。我們要預先準備好。「充分了解我們的文化」能把我們從不分青紅皂白就全盤接受的情況下拯救出來。

當代思潮改變

當傳統思想的根基瓦解,取而代之的新思潮與以往非常不同。新思潮散發一股氣息,滲透到整個文化。當它變成虛無主義或新世紀運動產生新轉折的某種形式,教會有責任認清改變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脈動。

我們講到的時代思想的改變並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也不是學者與神學家忽視了,所以讓它發生。著名的Dr. Will Herberg 在1968年說道:「今天的文化變得幾乎無道德、無規範。」 Dr. Allan Bloom 最近也對類似的文化分析提出警告。文化廣泛地吸收假設性的思考,與兩千年前西方社會的已穩固建立的思想在基礎、本質上極度相反。文化主要對法律而言已不再有義務,甚至地位超過法律!

教會的召命

與世界格格不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就是教會的召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要找到安身之處,而是要為了上帝的國度生養後代,上帝對每個人的旨意才能成就。約翰說得好:「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翰壹書2:15-16)

唯有了解世俗文化的思考,教會才能夠有效地與之戰鬥。那些有問題的前提,許多基督徒也接受的,必須詳加檢視。這些前提充滿了陰險的欺騙,直到它的動機與後果被檢驗後才顯露出來。回溯歷史有助於經由揭露過去,藉以定義現在、成就未來。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有助澄清問題並給教會遠景有智慧與勇氣來行動。若教會要發揮它的潛力,會眾、牧師與音樂家必須有此了解;若不了解世界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教會音樂,音樂事奉無法期望達成使命。以下是幾種主義思想:

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我的意見」、「我的看法」、「我認為」、「我感覺」都是個人主義常見的用詞。我們假設:現實只不過是主觀上個人理解的觀點,沒有任何事物是真的—除非我認為它是真的。這樣的思考傾向拒絕了客觀與權威,倫理、道德規範、神學與美學的絕對性都被摒棄。只有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人才容忍權威。

相對主義

在現代文化裡的另一個特徵是糾纏不清的相對主義。因為體系完整建立,相對主義很難覺察。二十世紀的強烈傾向是每一種事物都有多元樣貌,所以無法相信什麼叫做「被排除在外」。相對主義信奉凡事絕對平等,所有的價值體系不管它們彼此之間的觀點是否衝突,一律有效。「對」與「錯」被縮小到不過是不同的意見罷了,這個與那個一樣都是好的。真理並非屹立不動搖,而是可以改變的,是某人一時興起所下的定義。我們頂多能說的是,既然任何事情都會發生,就沒辦法給相對主義下定義。

在道德、美學、倫理學與哲學判斷上,相對主義產生一種索然無味的文化。過度的寬容導致社會失去道德感。在重要議題上社會無法凝聚共識因為缺乏賴以安定穩固的真理,也就是客觀的參考。希特勒迫害猶太人,卻認為那是「他的」真理。 相對主義僅僅把真理當做意見的一種,結果就是氾濫的自我放縱。

物質主義(唯物論)

我們已經變成以消費為目的社會,我們的慾望遠超過需求。購物是全國性的娛樂。廣告工業主要的工作是製造產品的需求以及給予我們大量的產品相關知識。廣告商的假設與行銷手法都令人質疑--拼命推銷,不管實際的需求與消費者的經濟能力,於是囤積物質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認為享受是快樂之最)在二十世紀蔚為風行,認為人就是要滿足自己。人類永不滿足的天性導致狂熱地追求快樂。在我們的文化中能夠滿足享樂主義的就是娛樂,對追求休閒、歡樂、刺激已經扭曲了我們的價值觀,老師們教導學生:職業運動員、電影明星、搖滾巨星都是百萬富翁。賺大錢人生才有價值。娛樂的價值超過知識!

無道德主義—為新文化下定義

我們的文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缺乏絕對的道德標準。今天廣被接受的觀念是沒有律法是上帝給的,所以也沒有犯罪這回事,罪不存在。人為所欲為,沒有責任感,也沒有罪惡感,沒有任何約束力量能攔得住。

現代文化與以前我們檢視的各種觀念有根本上的差異性。它保留了微弱的有神論,但基本上它不要聖經的絕對性。無道德主義的社會是現代文化的事實。

(待續)



還記得過10歲生日時,吹蠟燭前的那一刻,許下的願望是什麼嗎?應該很多人不記得了,年代久遠,早已不復記憶。或許是能快快長大,也許是希望得到一個當時想要的物品。當20歲那年,又是什麼情形呢?過著大學生活,與朋友快樂地享受"成年的喜悅"?還是談著小戀愛,常常做心情三溫暖?那30歲時,已出社會一小段時間,不論單身或結了婚,面對著事業、生活、與周遭快速變化的環境,您是對未來充滿希望,還是在為自己不可預知的前途擔憂著?

音契今年正式邁入成立30年,從當初的幾個信仰相同音樂家所組成的團契,到希望用音樂傳福音,有了合唱管絃樂團,至基金會的成立…..這一步步,要不是上帝的看顧及堅定的信念,還有愛樂者及奉獻同工的全力支援,這條艱難的"音樂苦路"是走不下去的。點點滴滴,看著歷年的音樂會DVD,音契團員從學生變成社會中堅;當時稚嫩的臉龐,到如今成熟堅毅的面容,當然髮量也有些許的變化。30年,真的值得好好紀念神的恩典,並思考下一步,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這充滿感恩的時刻,我們即將在6月24號晚上7:30於國家音樂廳帶給愛樂者"海頓:創世記",回到最初,思想神這偉大的創造,世界的誕生。海頓的《創世記》與孟德爾頌的《以利亞》、韓德爾的《彌賽亞》並稱為音樂史上的三大神劇。海頓根據聖經及英國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的失樂園「創世記」的大綱寫作了這齣神劇,無論在音樂史或宗教方面,均足稱傳世之經典。《創世記》是海頓晚期巔峰之作,一七九九年三月於維也納首演,震驚聽眾、餘音繞樑、經久不退,演出相當成功。《創世記》全曲分為三部分,第一、二部分敘述上帝在六日裡創造天地的過程,上帝分別創造了光、晝夜,水和空氣,地與海洋,又創造了地上的野獸,最後祂按自己的形像創造人類。每一日的創造工作完成後,天使群都合唱歌頌上帝的榮耀和偉大。《創世記》第三部分描繪伊甸園愉快的氣氛;天使烏列繼續宣道出亞當及夏娃的幸福生活,最後眾天使合唱〈齊聲向主歌唱〉作為終結。《創世記》描述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透過海頓崇高的音樂境界和優雅洗練的風格,巧妙地將宣敘調、詠歎調、合唱穿插得宜,讓聽者在聆聽中領受頌讚上帝創造的奇妙,也領受音樂的陶冶與洗滌。

親愛的朋友們,您現在或許處於人生的低谷,也許正值事業的顛峰,或是陷入婚姻的難處中,您可曾有機會回頭細想,當初信主時的深刻感受,與神立約時的滿心歡喜,或是在神的見證下完成的婚約,請重溫那起初的愛,努力憑著那份執著與信任,調整步伐,立定目標,開創新局。


《前言》

今年音契即將邁入三十歲!我們心懷感恩,不單自己慶祝,更希望有所貢獻。5月16-17日音契邀請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羅炳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音樂博士,聖樂學者,代表著作「聖樂綜論」三冊)來台北舉行三場教會音樂講座,祈使提供教會長遠的思考方向:怎樣的音樂對基督徒的信仰成熟能有真正的幫助?

「教會音樂」是個龐大、多面且複雜的議題,涉及神學、音樂、事奉與人。為此,「當音樂從教會響起」專欄整理一系列探討教會音樂的文章,今年二月起每周刊登一篇在音契電子報上,做為講座思考前導。為讓音契樂訊紙本版讀者也能看到,將刊登精選文章。欲閱覽專欄全部系列,請至音契網站www.yinqi.org查詢。

當音樂從教會響起,世人看到的是流行、激情、自我感覺良好?或暗世中唯一的希望,脫離空虛、無意義人生的痛苦深淵,指向道路、真理、生命的主?

《當音樂從教會響起-1》青少年化的教會與音樂

舞會的場景,旋轉的球形燈,樂團演奏慢速的音樂訴說「我愛上了耶穌」,在半世紀以前普遍存在於美國青少年小組聚會,但今天卻在教會崇拜與成人聚會時常出現。

大多數牧長會認為想要吸引青少年進教會,必須使用熱力四射的現代流行音樂曲風。但,事情沒這麼簡單。2012年11/12月號的校園雜誌主題為「美國教會的青少年化」,副標是「青少年化雖使得美國基督教會活躍起來,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使許多人陷入靈性不成熟的泥淖中。那台灣教會呢?」

去年青宣大會宣教博覽會上,一位學生對音契講員說:「我覺得現代詩歌比較能使我參與投入;唱聖詩的話,我就沒辦法…。」他認為「參與投入」就是:盡情忘我,抒發自己,搭配肢體語言,達到情緒的高點。思考呢?音樂有很大的部份需要人專注思考,顯然需要牽動思考的聖詩並不受青睞。「談戀愛」的感覺最容易引起共鳴,但聖經從來沒說我們對耶穌的愛是 Fall in love with Jesus. 如果敬拜的形態內容與「崇拜偶像歌手」越靠越近,當談戀愛的感覺消失不再,信仰很容易就此遇到關卡。

美國的青少年事工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了解青少年對玩樂與歸屬感的渴望並給予滿足,強調與耶穌的情感連結勝過真理教導,藉以吸引大眾。結果現今的美國人,不論年齡皆接受了青少年化的信仰,甚至認為上帝、教會都是為了解決「我」的問題而存在。現代教會用歡慶的音樂提供不太正式的、愉快的、快步調的敬拜經驗,上教會不是因為習慣或責任,而是因為能夠滿足情感需求。但是,代價就是靈命不成熟。牧師感嘆道,青少年敬拜團團員不知道什麼是「敬畏上帝」,把帶領敬拜當成比賽競技,熱衷團練卻不願查經。

信仰不只有情感,還有理性。當教會善用現代音樂吸引年輕人進教會,同時也應教導:當感覺不對時,該怎麼信下去?令人滿足自我的詩歌,要如何激勵年輕人背起十字架跟從主?因為,信仰之路不會永遠風景優美;以「我」為中心的信仰,如何在逆境、苦難中仍能深信上帝掌管一切?

為青少年與慕道友設計的敬拜詩歌音樂,以長遠的角度來看,皆需幫助他們在靈性上日益成長。設計音樂需有專門知識與音樂素養,需要願意委身的音樂事奉者投入,教會音樂才能一同從青少年化邁向成熟。

《當音樂從教會響起-2》

現在的速食餐廳裡,一切按照既定簡易的流程進行,無需太多的練習。油炸食物只需按鈕,就會自動計時,時間到取出食物即可。倒飲料也是,按鈕自動流出一定份量,不必費神緊盯。在整個速食文化裡面,已經刪除了許多需要思考的步驟。

然而在傳統的餐廳裡面,想要成為一個廚師可就費事得多。先從廚房的助理做起,然後跑腿、炒鍋、當副廚…經年累月,最後才成為一個大廚。

如今似乎人人都可以當「大廚」。市面上出版大量的單旋律詩歌本,任誰都能當作曲家,只要拿一個吉他,或一台Keyboard就能夠作曲,創作、彈奏變成簡易、簡化的過程,並成為教會的主流音樂。不過多數作曲者缺乏樂理、和聲、音域、對位、曲式、音韻學等訓練,稱得上有品質、有內容、有份量的作品並不多見。

李健安牧師(美國西敏斯神學院哲學博士,曾任馬來西亞聖經學院院長,現任馬來西亞福音文化中心會長)在「聖樂麥當勞化」這篇文章中指出:「一篇好的講道要有四個層面,最底層要有神學、在神學上面要有解經、在上面要有應用、在上面要有例子,但是今天的華人教會裡面例子很多、應用很多、解經很少、神學更不必講。難怪台下的會友有錯誤的感覺,以為站講台很容易,我只要有故事講、經驗,我就能夠站講台了,這可能從某個層面是我們傳道人的不對。因為我們沒有把真正好的講道確實落實在講台上面。這樣的觀念帶到敬拜讚美的短詩也是如此。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只要會哼兩下就可以作曲了,他可以一個晚上作好幾首,這是一種偏差。我不是反對短詩,我反對那些不做深入思考,把短詩囫圇吞棗的接受下來,以致把傳統優良的東西摒棄,那些有錯誤神學思想的短詩是我們所不能夠接受的,短詩跟聖詩應該怎麼配合,是我們所要思想的。」

速食文化所代表的是不問內涵、只求效率,不講求藝術只在乎時代感;反應時下的文化,注重的是來客如過江之鯽、門前車水馬龍,只要來教會的人多,沒有高文化、高藝術的詩歌又如何?教會可能不察覺,淺薄的音樂造成簡化膚淺的信仰,對弟兄姊妹的靈命有著營養不良的影響。吸引人群進教會並不是傳福音唯一的目標,如何帶領他們成長成熟?須知教會音樂的品質是灌溉靈命的重要養分,教會領袖切莫繼續放任教會音樂跟隨市場潮流與速食文化。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